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電影觀後感: 不一樣的愛

         年假期間租了一部一直想看的電影,The Imitation Game (模仿遊戲)。觀看後,心中抑鬱久久不能釋懷。該片獲2014 年奧斯卡八項提名,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是當年膾炙人口的熱門大片。
         影片敘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天才數學家,Alan Turing 參與英國軍方協助破解當時無人能解的德國情報密碼Enigma. Turing 的數學、邏輯與解碼才華洋溢,但是因為天資太過聰穎,且有社交障礙,與他人相處格格不入。模仿遊戲導演使用破碎不連貫的說故事方式,穿插法與倒敘法交織三條時間軸,在被警方約談、軍方解密,倒敘Turing 年輕時在學校被同學群體霸凌,而唯一摯友Christopher竟突然離世。影片中的Turing有過人的智力與體力, 一直是個被人視為傲慢、難相處的不正常怪咖,在軍中解密期間,他忍受冷嘲熱諷、獨排眾議、孤獨瘋狂的投身於沒人能理解的圖靈機(電腦前身)製造。Joan Clarke 是那時唯一一位懂他的人。為了挽留Joan繼續在解密團隊中,Turing 隱瞞同性戀傾向,而與Joan訂婚。特別讓我有感的劇情是,為了要保護Joan , Turing自揭同性戀身分,提出與她分手的決定。但Joan 堅決地告訴Turing,你不完美,我也不完美,但我兩彼此互相關心,這就比世間許多夫妻關係美好了。
                最後一幕是,Joan 在戰後拜訪回到劍橋任教,因電腦科技改變世界運作,但被警方起訴犯同性戀罪名的Turing. 為了繼續他心目中理想的Christopher 圖靈機改良,Turing 選擇接受化學去勢的治療。Joan 看到他顫抖的雙手與渙散的眼神,難過地希望他停止化療,鼓勵他接受自己的原來形象,"If you wish you could have been normal.... the world is an infinitely better place precisely because you weren't." ("你若期待自己生來正常... 但世界因為你的不正常而無比美好")
"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讓人想像不到的大事。」),但不幸的是,Turing 在接受一年化學去勢治療後,自殺結束短短41年的生命。
         Turing 發明的電腦,成功的可以模仿人類智慧,解決問題。但是Turing 一生嘗試模仿正常人卻最終失敗。他不正常的智力與性傾向,卻為人類文明帶來想像不到的改變。在20131224日,英國女王赦免因同性戀行為被定罪的艾倫·圖靈。
        看完電影後的震撼是,所謂 "正常" "不正常"的定義是由當時特定時間、空間、文化、思想與特定群體所決定。如果Turing 是生在今日,企圖讓機器模仿人類大腦思考並非瘋狂的想法,同性戀也早已除罪。Turing 在今日也許有更多自由空間可以正常的做一位不正常的自己。姊弟戀在現在的時空、文化下儼然可以算是不太正常的男女關係。但是正常的諸多男女關係,是否代表一定幸福美滿?? 如果愛是需要跟隨社會文化變遷的價值去改變與重新定義,那麼在模仿追隨和大家一樣"正常"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反而會遺忘甚麼是愛? 如何愛?  人類的社會文化並非永恆不變的真理,在超越宇宙時空的上帝眼中,沒有所謂正常與不正常,我們每個人都是祂獨一無二的的創造,每個生命中在特定時空下的"正常"與"不正常"的經歷,最終都成就了祂的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