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如何和政治立場相異的另一半相處?從學習科學家的思考方式開始

這篇文是想分享如何跟政治立場相異的另一半相處。我的提議適用於以下的情形:一對情侶政治立場相異,會因為政治議題吵架。其中一方堅持不妥協,認為只有他對,沒辦法接受跟他不同的意見,且提到政治議題時會情緒澎湃。另外一方希望兩人關係能維持和平,但不知道要怎麼從自身改變做起。前者是不可能改變的,因此我接下來的提議是專門給後者的。我的提議是:學著將政治議題當成科學議題來思考,讓自己用一種科學家的方式來面對政治、社會現象,接受自己的看法有被否證的可能性。

科學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什麼?理論物理學家 Carlo Rovelli (2014) 這樣講:

"Science is not about certainty......it's not certain. In fact, not only is it not certain, but it's the lack of certainty that grounds it."

換言之,科學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去用新證據推翻過去所知,提出新的理論,讓未來的科學家用更多的證據去推翻它。透過這種 cycle,科學得以進步。是故,嚴格來說,科學中沒有「對」的理論或看法,只有「尚未被推翻」的理論或看法。牛頓提出的 law of gravitation 有好一段時間是「對」的,因為它做出了許多正確的 prediction。但當我們發現水星繞太陽的軌道變遷速度,跟牛頓的預測有差異時,就代表現實不是像牛頓想的那樣。類似這樣新看法取代舊看法的過程,在每個科學領域都有(註一)。

面對一個可以用嚴謹的觀察、實驗方式去研究的現象,科學家都不見得敢稱自己「對」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更複雜、更千變萬化、有時更無法用實驗去分析甚至搜集 data 的政治議題呢?(想想看,你要怎麼蒐集政客「真實想法」的 data!)很明顯的結論是:我們應該更不敢說自己「對」,應該更意識到我們的想法「很有可能被否證」。

舉個假設,你和你的另一半討論某一國的總統是否有從某校拿到博士學位這件事。你的伴侶認為這個總統並沒有拿到博士學位,或是他的博士學位是假的。你無法改變他的想法,但是你這時可以這樣跟他講:「我的 hypothesis 是他有拿到,但是你的 hypothesis 聽起來也是一種可能。我不堅信我的看法是對的,我只堅信我的看法絕對有可能是錯的。」當你這樣講(或這樣想)的時候,你不但(一)誠實表達出任何人,包含你自己,有可能有錯誤看法的事實、(二)避免情緒化、不理性的言語(如「不可能啦!怎麼可能沒拿到博士!」)、(三)避免讓你的伴侶感覺他的想法被攻擊,或是你是他的仇敵。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你不一定要改變對方的看法;甚至,你也不用改變自己的看法。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用科學家的態度,誠實的告訴對方自己的看法「絕對有可能被推翻」的事實。這樣子,對方就不會覺得你在跟他唱反調、作對、或是否定他。

有人會問:可是這樣不就變成「什麼事情都有可能錯」了嗎?那這個社會還要政治對話嗎?投票時不就乾脆亂投就好?反正我認為「某候選人會對國家好」這個看法有可能是錯的。

對此,我會強調,「科學家態度」不意味科學家本身沒有「認為自己的理論是 on the right track」的 belief。以本人為例,我清楚地意識到在我的領域----語言學中,有各種不同分析語言結構的模型。我選擇了一個我覺得對我目前來講最 make sense 的模型,用它來做分析、產生新的 prediction,看看它對新 data 能有多少解釋力、等等。我之所以選某個特定的模型,或是 pursue 某個推論,是因為我「相信」它最貼近人類語言認知運作的方式,而這 belief 又根基於我既有的對語言的 assumptions、data 的權重、還有其他既有的知識的認識。然而,我同時也得不斷的提醒自己,我現在在採用的這個模型有可能會需要被修改,甚至將來我會發現我必須要放棄它,採用更有解釋力的模型。

是故,我並不否認每個人投票時,還是會有自己的 belief,相信「選擇某個政策或是候選人」是對社會最好的。我僅僅是提議大家在跟自己親人討論政治時,不要忘記這個 belief 有被推翻的可能性

有人會說:可是這麼冷靜,不就讓人失去對政治的熱情了嗎?大家會不會因為這種想法,而失去投入政治的動力?我會說,有很多投入科學研究的人(包括我在內)對自己的領域充滿極大的熱情,其實並不會因為意識到自己的看法幾乎 100% 會在未來被推翻,而覺得現在自己做的事沒意義。另一方面,我也會說我們現在的政治對話其實「太過熱情」了。我認為本篇所做的提議,其實也是希望大家能冷靜點,把自己的情緒抽出來一點。

Noam Chomsky 一生投入多少心力在政治評論和活動上,為公義發聲。但他對於激起情緒的政治口號卻是十分反感。事實上,他也表示過,他雖然很尊崇 Martin Luther King,但他無法忍受他演講的方式,正因為 King 採用的 rhetoric 僅是為了激起人的政治情緒(見以下訪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mPVxMorZ4&t=124s

總結:在跟另一半討論政治時,誠實的承認自己「所知有限,做出來的推論絕對有可能是錯的」,藉此避免讓對方感覺你強硬的站在他的對立面。將這提議分享給政治立場不同的情侶。我也正在用這方法做實驗,看看能否跟慧大王和平相處。改日有機會再來做成果分享。

Noam Chomsky, a scientist and activist

Reference:

Rovelli, Carlo (2014) Science is not about certainty.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18655/theoretical-phyisicist-explains-why-science-not-about-certainty

註一:在此先不談 formal sciences,像是數學與邏輯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A Few Remarks in Defense of the Markedness Model (MM)

最近去慧大王的課上導讀一篇關於 Markedness Model (MM) 的文章,聽到有些評論,在此回應一下。由於文章用英文寫的,我就用英文來說明。倒數第二段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想法。

About a week ago I heard som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Markedness Model (Myers-Scotton, 1998) that I think miss the mark. While the comments do point out a few problems of the model, these problems are not unique to MM but are faced by science in general. Let me elaborate.

The first criticism is about the narrowness of MM's explanatory scope. It goes like this: Some students in an English classroom would sometimes switch to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even though the teacher has established an English-only rule for the class. The students use a marked code (their native tongue) for the English-only setting, but they have no intention to chang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is setting. How can MM explain this?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While MM proposes a few explanations for the various degrees of markedness in people's linguistic use, it makes no claim that it has exhausted all possible explanations. The students in the above scenario may simply feel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better with their peers i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is reason does not falsify MM because, again, MM does not claim that negoti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s the only reason people use marked code.

Incidentally, if the students in the scenario above use the marked code (i.e., their L1) because their English (i.e., the unmarked code for the setting) is not proficient enough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s, MM can, in fact, account for this. In this case, the unmarked code, English, is never in the students' opportunity set to begin with because it has been filtered out by the model's first filter (see Ch. 2 of Myers-Scotton 1998 for the three filters). If English is not really in the opportunity set, there is no rational choice to speak of.

The second criticism would turn my reply above into an admission of MM's flaw. That is, by saying MM does not mention other potential reasons for using marked and unmarked code, I have admitted it is too "narrow and outdated" in its explanatory power. This type of criticism would point to newer accounts (usually Translingualism) as its alternatives or even replacements.

To that, I would reply by saying that the criticism sets an unreasonably high bar not just for MM but for scientific models in general.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the law of inertia--makes predictions about a very narrowly defined situation, in which a body is not acted upon by a force, such as air friction. The law does not apply to most of what we see every day on Earth, where moving bodies are constantly faced by air friction. Yet, I haven't heard criticisms of the law's "narrow explanatory scope." I see no reason why this kind of criticism should be leveled against models like MM. Keep in mind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c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think of friction, gravity, air density, wind, etc.) are just as complex as (if not more so than) those between cognitive modules in the mind and between agents in a social setting. There is no reason why physics should have the license to be "narrow," while cognitive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not.

Furthermore, to the extent that I can tell, Translingualism is not a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various degrees of markedness in people's linguistic choices. As far as I know, there is nothing in Translingualism that falsifies what MM claims, and therefore it cannot "replace" MM. (Just as Translingualism cannot fully replace L2 writing, in my opinion.) At bes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integrate" MM and become a more explanatory model by draw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markedness and something other than negoti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 do not see this happening in the field of Translingualism right now, and I invite critics of MM to point out any effort made on the Translingualists' part to integrate MM.

In fact, I would argue that what the Translingualists attempt to achieve with their new pedagogical approach is exactly what MM predicts. Many would agree that Translingualism is a challenge to the status quo, a way for ESL students to find their agency in their writing by using English and other semiotic resources in a manner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standard" requires (which roughly equals Anglo-American academic writing conventions). Translingualism is, in a way, telling writers to feel confident in their use of wha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seen as "marked" (e.g., Indian or Singaporean English) in the academic setting, where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are the unmarked. By doing so, the writers are engaged in a negoti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ith gate keepers (e.g., whether a classroom essay peppered with Chinglish expressions should be given an A+ by a teacher, or whether an EFL researcher's manuscript should be accepted into a conference or journal by an editor). The way I see it, Translingualism does not replace MM; it is actually what MM predicts would happen 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writing, given the field's long history of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those wh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prestigious varieties of English and those who don't.

Finally, a reply to the criticism with respect to MM's lack of predictive power: To be sure, even Myers-Scotton admits that MM does not have much predictive power in any broad sense. I would say, however, that the model can be considered predictive in the narrow sense that upon close and honest introspection (which is a kind of observation, by the way), we would, from time to time, find that our linguistic choices are driven by a desire to negotiat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human sciences, this is sometimes the best we can get: a prediction of something happening with a certain frequency that isn't 100%. (Note that in medical sciences, this is sometimes true as well.) We can only hope that at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we will have better tools or methods at our disposal to test these models with higher precision.

Reference:

Myers-Scotton, Carol. (1998).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 In Codes and consequences: Choosing linguistic varieties, ed. Carol Myers-Scot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給天父的一封信-- 人類的愛情

親愛的天父: 人類的錯愛,天上的父神啊,你是不會懂的。在祢看來是不潔的、淫亂的、可悲的、愚蠢的,對錯愛的戀人而言是聖潔的、壯烈的、犧牲的、忍耐的。 請不要姍笑人類飲了愛情後,像撞玻璃的蒼蠅、撲火的飛蛾、投身捕蚊燈魔幻藍光的蚊子;請不要輕易發怒,當人類在愛情面前變得沉淪、軟弱與卑微。 天上的父神啊,祢是不會懂的。當你把賀爾蒙安置在我的腦內、把費洛蒙散遍我的每個細胞,人類在愛情面前就是蒼蠅、飛蛾、和蚊子。祢期許我們要像祢一樣,我的生命卻如一聲嘆息。祢懂我的空虛嗎?祢懂我的卑微嗎? 你在我身上有美好的計畫,祢不想要我像蒼蠅般撲玻璃、像飛蛾般撲火光、像蚊子般撲捕蚊燈,但是,沒了玻璃窗外的藍天、沒了黑暗中的火光、沒了鬼魅的魔幻藍燈,這對祢如嘆息般短暫的生命,對我也成了一聲嘆息。 上帝,祢不會懂的,當蒼蠅撞破了頭時、當飛蛾烈火焚身時、當蚊子全身因電擊而顫慄時,它們沒有時間嘆息,它們帶著盼望與微笑與淚水與甜蜜與爭吵與幻想與矛盾,在嘆息結束的瞬間,它們只會記得那吸引的亮光就是永恆。 祢不會懂的。 (這是很久很久以前,尚未認識品弟時對愛情的感想)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夫妻吵架時,你的選擇是什麼? 跳脫情緒勒索,為自己負責

          我們生命的故事是由我們的選擇所堆砌而成的。生命品質因此與我們的選擇息息相關。           好友在過年期間因為婆婆生病,老公心浮氣躁,開車時小事和她爭吵,竟將他趕下車放生,之後和她拍桌怒罵,並且簽好離婚協議書,態度強悍,要求離婚。 
         好友婚姻並不算幸福,因為老公情緒起伏大,敏感又壞脾氣,但是她是個念舊重感情的人,每次在婚姻事件重擊後,總是能回想對方優點,願意包容忍耐,繼續經營這煎熬的婚姻。多年下來,練就一身好功夫-- 數算上帝給的恩典、放大對方優點、正面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婚姻快二十年,我以為他倆能度過的困難差不多都已經度過了。婚姻大概可以進入倒吃甘蔗的境界才對。沒想到對方小事爆氣後仍然放出殺手絕要離婚,好友簡訊提到她被惡意路上丟包放生,還被拍桌痛罵,隔天收到簽好字的離婚協議書。 面對這樣艱難的處境,好友靜下心,做自己份內該做的事,不伎不求。她按原訂照計畫去醫院探望婆婆,幫忙煮年夜飯。內心沒有小媳婦阿信的悲苦,因為她認為這是她發自內心樂意替老人家做的。 在被惡言相向、甚至暴力言行對待後,她沒有選擇「報復」,而是選擇做自己仍樂意做的事。做這些事情,不是苦肉計,更不是自命清高。她告訴我,過完年後,如果對方堅持要離,就離吧!希望這段婚姻沒有委屈,也沒有留下遺憾。 她的付出是她選擇為自己負責,而不是情續勒索。
          我猜,他們婚姻的風暴會像二十年來所有的風暴一般離去,但是新的風暴還會接踵而至。風暴來來去去,無常就是日常。不隨著風暴起舞,而隨著自己的原則做事,當選擇跳脫出被他人情緒勒索時,她是自由的、是無人能傷害的、是智慧的。這樣的生命睿智,難道不是她多年在痛苦婚姻磨練後操練出來的結果? 
          當能跳出他人的情緒勒索,專注於自己的原則和選擇,老公會不會改變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面對爛人有自由做出好的選擇。不會因為對方爛,而讓自己也用爛招回應,隨之起舞,最後賠上的是自己的情緒、生命品質、和自我沈淪。老公好不好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可以越活越好,生命越來越正面健康。 有句話說,你的健康是你「吃」出來的。我要說,你的生命是你「選擇」出來的。

除夕夜的無常與日常: 狗急性胰臟炎

除夕這天一如往常,起床後開機上網晃晃,突然聽到BB發出嘔吐怪聲,趕快去看,竟然噴出一攤嘔吐物。BB嘔吐也非奇事,因為牠愛吃,偶而吃到垃圾,吐吐或拉個稀就沒事了。我雖然有點生氣,但是默默地處理肇事現場。剛坐下來繼續上網沒多久,又聽到一陣狂嘔聲,BB又吐了。就這樣從早上吐到下午,吐出的已經沒有食物殘渣而是胃液了。我的心情開始漸漸沈重。除夕夜誒。。。。怎麼這麼會挑時辰????這時候哪裡有動物醫院可以看病啊???上網爬文,打了幾個電話,獸醫院都是下班時間。突然電話被接起來了,對方告知在三十分鐘就關門,我硬著頭皮詢問哪家動物醫院大年夜有開門??對方告訴了我黑暗中曙光的訊息:太僕動物醫院南京店。
打電話給家人告知晚上年夜無法過去了,冒著大雨,匆匆忙忙帶著BB去就醫。淒風苦雨,好不容易找到醫院,但是附近很難停車,又花了近二十分鐘才找到停車場。一進醫院就傻眼,原來,原來無法過年的人這麼多??醫院人滿為患,每人手上都有一隻愁容滿面的毛小孩。醫院人進人出,櫃檯電話此起彼落,看著護士和醫師忙碌忘我的身影,不禁感激涕零,還好在除夕大年夜還有著天使們犧牲奉獻守護毛小孩健康。 因為人多,現場掛號,只好慢慢等待。漫長的等待期間,BB又狂吐一次,好心的護士小姐幫忙清理嘔吐物。最後終於輪到我們了。BB進入診間後很緊張,巨大的身體躲縮在我的懷中,醫師驗血後告知是急性胰臟炎。。。。撫摸著BB,看著他失去淘氣光彩黯淡的眼睛,老的姊心都碎了。因為BB太大隻了,無法順利搬上X光機器上拍攝腹部X光片,因此醫師開了三天藥,一個晚上噴了五千五百多大洋。出了醫院已經快晚上十點,要走一長段路去停車場,BB有氣無力,全身淋著雨,但仍乖乖地和老姐在黑夜年京東路上緩行。大年除夕,台北人煙稀少,偶而碰上一大家人剛酒足飯飽出來熱鬧喧嘩擦身而過,這個年,真有趣。過年在外淋雨奔波,感受到生命百態,有幸福全家聚餐的、有繼續辛勤工作的、有生病的、有遭逢悲歡離合的...無常就是日常。 狗急性胰臟炎主要是因為吃太油膩或吃太多高蛋白的飲食引起。回想這段時間,BB每次晚餐就坐在桌旁和我們乞食,我們也如常給些自己不吃的肥肉、雞皮、或骨頭。沒想到愛他卻害了他。BB老了,年輕時能消化的食物,現在邁入八歲身體已經不能負荷了。回想前幾個月BB一直漲氣放屁、也會沒事趴上我們身上,我們總是覺得他很搞笑,並沒發現異狀,也許這些都是他腸胃消化不良的徵兆?既然以後需要低脂、低蛋白飲食,上網爬文後,網購了急性胰臟炎適用的狗糧 (),也認真思考煮鮮食給BB吃。 老姐一直覺得煮鮮食很麻煩,又很怕狗盆容易引來老鼠、蟑螂或螞蟻。但是為了BB的健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老姐隔天立馬穿上拖鞋,到附近超市去買了馬鈴薯、紅蘿蔔、豬肉、雞蛋。回家將三顆馬鈴薯、半條紅蘿蔔切薄片放置電鍋中蒸熟軟; 在鍋中加適量水放入低脂豬絞肉煮肉後打上一顆蛋。最後將馬鈴薯和蘿蔔搗成泥狀和熟絞肉混合,全程其實只有約四十分鐘,成本價錢約一百元。原來,煮鮮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呢。這一鍋BB年夜飯大概可以吃兩天吧?(鮮食準備:1. 食材 2. 煮肉 3. 成品)
我心目中的BB一直活力充沛、愛吃、粘人、搞笑、喜歡和人互動,是個耍寶戲精。我知道BB會老,只是沒想到老得這麼快。摸著吃過藥後捲縮成團的BB,老姐不禁潸然淚下。BB,馬麻會照顧你,陪伴你到最後。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因為差異,所以相愛?

           我和品弟基本上從裡到外是「完全不同」品種的兩個人!!真的沒誇大,讓姊姊細數我們倆的天壤之別:

外型:姊易胖體質、品是易瘦體質;姊滿頭烏溜溜的黑髮,品年紀輕輕卻少年白;姊的腿又長又直,品的腿有點短有點不直;姊身體自然散發優雅花香,品流汗後有男人的Larry 味;姊手腳很醜,又短又粗像雞爪,但是品品的手卻修長優雅,真是令人羨慕;姊的肚子暗藏兩條肥鮪魚,品卻是結實的冰塊盒;姊寬肩脖子短,品斜肩脖子長

性格:姊姊急躁又壞脾氣,品弟慢郎中又溫和;姊姊說話誇大浮誇,品弟說話總是打個七折,很好=還行,不好也=還行,因為「很好」打七折變「還行」,「不好」打七折後也是「還行」(我真是太難了!!!!)。姊姊活潑愛熱鬧,弟弟內向愛安靜;姊姊愛漂亮愛買新衣服,品弟一件衣服沒穿到破是不會丟的(還好品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姊姊是風象星座,心情起伏一日76變,品弟是土象星座,每天恆溫少變化;老姐愛吃,品弟對食物欠缺興趣(這真是太令姊姊羨慕又嫉妒的特質了,品弟可以面前擺著誘人蛋糕卻能專心工作,毫無懸念); 姊姊是遲到大王,品弟是守時龜毛大王;姊姊喜歡規劃未來,品弟喜歡回憶過去;姊姊是電腦白痴,品弟是電腦達人;老姐通常累了隨時倒頭就睡,品弟淺眠不好睡;老姐生活不規律,是個冰機人(binge), 但是品弟生活作息規律,絕不冰機。

          因為姊姊怕胖,自然而然心理投射的理想對象是偏瘦體型的男性,再加上姊姊脾氣壞,自然而然喜歡和脾氣好的人相處。當初因為品弟的溫和忍耐好脾氣而常常請他幫忙修電腦,工作互動一年多,曖昧在差異和工作矛盾中慢慢滋長。最後急躁老姐耐不住曖昧而直帥霸氣攤牌「到底要不要交往?」龜毛品弟雖然「內心小鹿亂撞,欣喜若狂」(這些是我的詮釋啦。理由是,逼問品弟當初是否偷偷喜歡姊姊?他的答案是「有一點」,如果這答案是打了七折,那麼真實的答案就是『廢話,當然有啊!!』)但是仍要持守龜息大法,以退為進,因此婉拒姊姊,推說要回家想想。姊姊以為被發好人卡了,沒想到事隔三天後品弟說想好了,來交往吧。六年後,姊問品弟,那時到底回家想什麼?品弟說,回家什麼都沒想,但是就是覺得不能當下答應交往,因為做事不能做滿,需要打個折緩衝一下。。。(傻眼)。。。這種凡事不做滿的「中庸之道」真的有時讓姊姊很想罵人。比如說,今天搬書架回家,品弟不把車停在門口,而是停在離門三公尺遠的地方,因為怕停在門口「太明顯」了,結果就是,門口空蕩蕩明明可以停車,我倆卻需要狼狽地抬著很重的書架走很遠去車上放!上星期有人要和他約見面,他給對方的答覆是「兩點以後有空」,結果對方兩點多了遲遲不來,姊姊按耐不住問還要等多久?品弟說,「不知道」。品弟不願意約兩點,因為他不習慣「把話說滿說死」,那天我倆一直等到三點半對方才出現。對於品弟的中庸龜息大法老姐真的不能理解。

          通常兩人會因為差異而彼此吸引,但也常常在交往後因為差異而分手。兩人的差異除了造成生活上的摩擦之外,當然也是互補和逼迫彼此學習成長的原因。因為和品品生活,所以姊姊生活作息慢慢變規律了,因為品弟脾氣溫和,姊姊發脾氣的機會變少了,因為品品把車停很遠,所以姊姊今天有搬書架而運動到了。。。感謝品品讓我的生活多了很多無法理解的意外,當然也多了很多「學習的空間」!  XD

          

男女大不同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盼望什麼東西?

昨晚與小慧和朋友查經,讀 1 Peter 第一章,其中提到「活潑的盼望」。我們的問題是,究竟盼望的是何事。個人一點想法,不必然與本信的作者的感動相同,不過姑且寫之:

這值得盼望的事應該是指「愛與被愛」,其餘事物雖仍可盼望,像是工作、健康、學歷、收入、或是大家常常求的事情,但我想並非重點。原因是我們雖然常常可聽到像是「被神醫治」的見證,但我相信更多未被神醫治而死亡的人,無法分享他們的經驗。很多人可以分享工作上的困難被神化解,但我相信有更多未被化解的困難沒被大家拿來分享。也就是說,「愛與被愛」以外的東西,雖可盼望,但也要有失望的心理準備。

然,「愛與被愛」是可盼望的,只要人人遵照神的話語即可。以我和小慧的例子來講:我們都曾盼望過「愛」,也因為我們都有依照神之道去愛對方的能力,因此這個盼望是可實現的。實現的方法是,我的愛由她接受,她的愛由我接受。要注意的是,這個盼望會被實現的機會,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遵照神的意思,去培植自己愛他人的能力。越多人遵照這個意思,這個盼望實現的機會就越大。是故,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這個盼望不大屬於「個人」層次的盼望(雖然個人依然可盼望神對自己的愛,但我覺得那愛本來就是已經存在的),而是「群體」層次的盼望。換言之,如果世上只有一個人願意去愛,那這盼望還是行不通的。就像是一對情侶,若是只有一方真正願意去愛對方,那這感情也總會瓦解,變得無法盼望。

這個盼望是否只要靠「信」就能實現?依照我的看法,是不行的。「信」之外,尚須大家追求神之道的意願,也就是「愛」的意願與能力。培養這意願與能力,即是個人與群體的修行,極不容易,就如這部落格所記載的種種大小事,感情上受到的種種挑戰。「愛」要能夠經得住各種挑戰,就是這修行的目的。

(註:1 Peter 顯然不是著重在情侶的愛,但道理相通。我用情侶當例子只是因為這個部落格的主題是姐弟戀。)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一閃一閃,亮晶晶,天天都是放閃日

           這是放閃文,會比較、嫉妒、自卑、怨天尤人、心臟不夠強大、或憂鬱症會爆發者請慎入!!

          自從品弟回台灣後,我們隨即展開小倆口的生活。小日子愜意又浪漫。品弟表面上雖然是個句點王、浪漫絕緣體,但是骨子裡卻是個滿嘴甜言蜜語的浪漫大王!!下面隨便紀錄幾個生活片段,作為日後回憶。

          品弟很愛回憶過去,尤其是第一年我們曖昧、告白、戀愛、吵架的事。他記得我穿什麼衣服去慶功宴、第一次爬象山時說什麼、何時第一次接吻、第一次告白的糗事,第一次吵架如何搞笑、當時的心情...如數家珍。某次品弟回憶過去,何時開始對老姐產生悸動。姐問,「那麼,你現在看到我還會悸動嗎?」品弟, 「每天一早睜開眼看到你,都會悸動!!」天啊~~~~~是心臟有毛病嗎??還是,這是真愛?

          老姐對被地心引力影響的身材頗不滿意,常常逼問品弟,「我最近好胖喔!腿好粗喔!捲起褲管就可以去種田,你覺得呢?」品弟總是會給我滿滿的自信心,「不會啊!你的腿和隋棠的腿很像!」姊姊不屑相信「怎麼可能?我的腿是蘿蔔腿誒!」品誠懇的信誓旦旦,「你的腿如果叫『蘿蔔』,那麼我最愛你這種蘿蔔腿!」 這.... 這一定是真愛,蘿蔔腿也可以看成隋棠腿!

          老姐問品弟,「你會娶我嗎?」品弟,「現在沒有娶不娶的問題,現在是生活怎麼可以沒有你的問題。」OMG~~~~~~ (尖叫)

          老姐問品弟,「你為什麼愛我?」品弟,「因為我可以當你的工具人。」 老姐不可置信問,「你愛我因為你喜歡當我的工具人??」 品弟,「對啊!我喜歡當慧慧的工具人」 這..... 這.... 姊姊上輩子是拯救過地球嗎?怎麼有這樣的男朋友??  

          某日老姐問品弟,「我有沒有好胖?」 品弟衝過來從後環抱,「你是最可愛的麵包超人!」

          某日老姐想放屁,「咳,誒,抱歉,我要放一個屁~~」 品弟,「放啊!美女的屁是香的!」 呵呵呵呵呵...... 雖然很無言,但是不知怎麼形容我的詭異的好心情。。

          老姐問品弟,「我會不會買太多衣服了?」 品弟,「不會啊!盡量買!我喜歡看你買東西開心的模樣。」   傑克,這真是太神奇惹,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男朋友!!

          老姐問品弟,「如果有極品、優、中上、普通、不佳這樣的評分尺標,我的臉是什麼等級?」品弟秒答「頂級」,「我的頭髮呢?」「那還用說?當然是頂級啊!」「那我的身材呢?」還是秒答,「頂級」,「那我的腿呢?」迅雷不及掩耳的秒答「頂級」,「那麼我肚子上的肥圈圈呢?」品終於停頓一下,然後認真的說,「算是中上等級」Hmmm, 所以,肚子的肥肉肥得還不錯的意思。

          老姐問品弟,「我有沒有變老?」 品弟正經八百的打量著我,摸摸我的額頭和臉頰「沒有,我覺得你反而變年輕了!」COME ON!!!  這已經超過真愛了吧????

          某天老姐和品弟被問到如果我們是家具,我們是什麼樣的傢俱?老姐回「衣櫥,因為裡面有好多好多衣服」品弟回「慧慧的鞋櫃,因為我可以幫慧慧裝她喜歡的鞋子」嗚嗚嗚...好感動,我是「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的衣服,品弟卻是「以姐為中心」的要當鞋櫃給我裝我的鞋子。。。。

          除了上面這些甜死人不償命的對話之外,品弟幾乎每天會拿杯水和維他命給我,下午會泡咖啡,晚上怕我熬夜對身體不好,會殷殷切切的呼喚我去睡覺; 品弟總是喜歡和我牽手,走路時牽,睡覺時牽,上教堂排排坐時,牽。他喜歡盯著我看,情人眼裡出西施,就算是剛起床滿臉眼屎和口臭,他也說「好美」。最近他愛上當我的攝影師,喜歡看我玩換衣服的遊戲,看我沈浸在搭配服裝的樂趣中,他會在旁邊很專業的東拍西拍,拍一堆照片,然後在電腦上整理照片,樂滋滋的挑出滿意的傑作,奇怪的是,明明我覺得我很醜的照片,他還是眼睛閃爍、嘴角上揚的說「好美」。他總是樂意當我的司機,送我去目的地,自己找個地方工作等我; 當我的電腦維修工程師,隨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幫我解決電腦問題; 當我的顧問,幫我改難改的學生作業或翻譯熬口的正式文章; 當我的夥伴,什麼時候需要他,他幾乎無役不克、使命必達。

         老姐偶而會想「每天都這麼幸福,如果我還會活四十年,難道我們能繼續甜蜜放閃四十年嗎?」生命似乎教會我們去相信幸福是短暫的,無常才是日常。寫這篇文,主要是因為很怕會忘記這幸福的感覺,或是未來終究幸福會回歸平淡。如果生命真的無常,幸福真的短暫,那麼記錄下這段生命中最甜蜜的時光,銘刻在心版上,就算是煙火瞬間,也是永恆美好。